2025/03/01 ◎藍明姮,陳秀貴/桃園報導
小朋友跟著志工複習環保 5R (五用): Refuse 不用、 Reduce 少用、 Reuse 重複用、 Repair 修理再利用、 Recycle 回收有大用,生活中做到 5R 就能大量減少垃圾。[攝影者:盧碧芳]
以四十呎貨櫃打造的行動環保教育車,宛如一座行動的環保展覽館,滿載著環保知識,自 2022 年 9 月開始巡迴桃園市的校園以來,深受師生的喜愛。第五十五站來到富岡國小,從 2 月 17 日至 21 日展示「KOKO 的淨零綠 生活館」,透過 KOKO 的故事,喚起大家保護地球的決心,並藉由互動遊戲,加深小朋友的環保意識,帶領他們從日常中實踐淨零綠生活。
◎做中學的體驗 從心動到行動
富岡國小校長李莉萍表示,這幾年來,慈濟志工來學校舉辦 PaGamO 環保電競賽。在與志工交流中,得知有行動環保教育車的展示,立即表示希望此資源能夠進入學校,感謝志工們立刻來場勘,確認場地的適合性。
「非常開心行動環保教育車來到富岡國小,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學習。」李校長分享她印象最深刻的是「鯨魚的眼淚」,因結合了藝術美感,配色美麗。校長有感而發地說:「從鯨魚嘴巴裡拉出的垃圾,都是孩子們常見並會製造的垃圾,這種震撼遠勝於課本上或教室裡的說教。」
「這樣的震撼畫面會影響孩子們的想法,進而改變他們的行動,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是行動,只有心動才會行動。」校長認為行動環保教育車最棒之處,「是讓小朋友可以做中學,能夠充分在每一站的情境當中去做體驗,這『做中學』在 108 課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」因為一位老師面對班上二十幾個學生,有時操作時間不太足夠,如今有這麼多的志工、這麼多教材,讓孩子能在短時間內體驗,是非常難得的。
◎推動環保 也是教育使命
二年乙班導師李明華分享:「我覺得我的使命是教小孩知識以外,還要把環保的觀念帶進來。」很重視環保的她舉例,學校每週三喝牛奶,用一桶水就能讓全班小朋友洗牛奶瓶,並隨後利用這桶水澆花。如此環保是因為她不希望留一個很髒、很多垃圾的地球給孩子。因此,要經常將環保的理念傳達給學生。
李老師與學生一同參訪行動環保教育車,並對「一筷省水」留下深刻印象。她常提醒孩子要節約用水,並解釋:「水不是用不完,從天上的雨到水庫,再到你的手上,要經過非常多的資源,來把它淨化。」逐漸地,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玩水時,會互相提醒不要浪費,顯示他們已經將這些觀念落實生活中。
志工們也在活動中傳遞創意與環保意識。志工黃綉滿提著彩色的塑膠提袋,裡面裝有原子筆,贈送給參訪的師生。起初,李明華老師心想:「為什麼要用塑膠袋?不環保。」後來她仔細觀察後驚呼:「哇!這是資源再利用的,這提袋好有巧思。」她也藉此機會向學生介紹,丟棄的塑膠袋和寶特瓶經回收後,可轉變為有用物品,教育孩子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。
原來這提袋是志工利用裝貢糖的塑膠袋,加上不用的尼龍鞋帶當作提繩,裡面裝著環保筆,每一枝筆是用一支回收寶特瓶所製的「環保心品」,真正將環保與創意的結合落實於生活中。
◎寓教於樂遊戲 提升環保意識
下課鈴聲響起,許多小朋友從教室內飛奔到運動場邊觀看行動環保教育車,因為對它充滿好奇。五天來,二十三班近六百名的師生,參訪了行動環保教育車,透過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,讓不同年級的學生都能獲得新奇的環保體驗。
三年級的蔡書語同學在「鯨魚的眼淚」活動,和其他同學從鯨魚的口中拉出一堆塑膠袋,她說:「鯨魚應該是誤吃了塑膠袋,把它當成水母吞下去。」她表示,大家少用一次性塑膠袋,而且不要亂丟,就不會讓鯨魚誤食。
二年級的宋之妘最喜歡「碳捕快」的體驗遊戲,她童言童語地說:「抓車子很好玩,因為它排放黑煙,會造成空氣污染,要抓它。」她暸解到騎腳踏車或步行上學有助於減少碳排放。
六年級的鄭縉澤也喜歡「碳捕快」,並進一步分析道:「製造部門使用最多資源,只要我們少用,他們自然會減少製造量。從生活中開始,像是少用免洗筷,多用可重複使用的物品,垃圾就會減少,就不會造成地球暖化。」他還指出減少肉類攝取,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飼養牛豬,能減少甲烷排放,對環境更友好。
六年級的彭宥恩初次參觀行動環保教育車展示,每一站都專注聆聽並適時提問。他對「綠色旅行」印象深刻,強調出門旅行時應攜帶環保餐具、環保袋和生活用品,以減少垃圾。「我和媽媽去超市時,媽媽都帶環保購物袋。」他表示受媽媽影響,不用塑膠製品,並會多吃蔬菜、少吃肉,可減少暖化並保持健康。
同樣是六年級的謝嘉和參訪「碳真多早餐店」後分享,選擇正確的食物有助於減碳。「要吃健康的食物,多吃青菜、少吃肉。」他說:「少吃一塊肉,可以減少很多的碳排放。」看到展示的漢堡上長蛆,他覺得多吃青菜還是比較健康。
◎鯨魚的眼淚 警示保護海洋生物
除了行動環保教育車內的展示,車外空地上還有「鯨魚的眼淚」,有別於過往所陳列的「大鯨魚」,志工首次以較小的鯨魚為教材,為富岡國小學子們介紹為何鯨魚會流淚?
「之前的大鯨魚使用八百六十個寶特瓶製做,因體積過大,搬運不便。因此,團隊決定縮小尺寸,重新設計這隻二百二十六個寶特瓶製成的小鯨魚,搬運輕鬆且功能性不變。」參與小鯨魚製作的志工廖文浩表示,鯨魚的製作材料都是源自環保回收物。
他說明骨架使用硬的置物籃,剪掉框架後利用網眼來固定瓶身,瓶身以烙鐵打洞並用束帶固定於骨架上。每個寶特瓶都緊密固定在一起,結構穩定。小鯨魚下方的淺藍色寶特瓶象徵海浪,海浪下的一些瓶子代表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流入海中,造成海洋生物誤食而大量死亡。希望大家透過「鯨魚的眼淚」反思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的重要性。
鯨魚的眼淚導覽志工沈萬汀和游素美夫妻,以前在楊明國小服務時,因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進校園,對於慈濟的環保理念深感認同,因此去年從教職退休後也投入導覽志工行列。游素美說:「善的循環對於社會是蠻需要的,希望透過我們小小的力量回饋社會。」
在導覽過程中,游素美不僅分享環保的重要性,也分享了自身的經驗。例如,她會將乾淨的塑膠袋折成小三角形,放入包包內並重複使用;同時,她也隨身攜帶環保杯,在有飲水機的地方裝水,避免購買瓶裝水。她利用這些例子告訴孩子,從生活上的小作為,都能減少垃圾量。
環保是一種責任,更是一種態度。透過行動環保教育車,期待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理念,讓每一個小小的行動積少成多,為地球創造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努力。
圖左 :以四十呎貨櫃打造的行動環保教育車「KOKO 的淨零綠生活館」,宛如一座行動的環保展覽館,滿載著環保知識,從 2 月 17 日至 21 日在富岡國小展示,為近六百位師生帶來寓教於樂的互動體驗。[攝影者:盧碧芳]
圖右 :富岡國小校長李莉萍表示,行動環保教育車最棒之處,是讓小朋友可以做中學,能夠充分在每一站的情境當中去做體驗。[攝影者:劉義禎]
圖左 :二年乙班導師李明華(左一)覺得她的使命是教小孩知識以外,還要把環保的觀念帶進來。[攝影者:陳秀貴]
圖右 :三年級的蔡書語(右四)和其他同學從鯨魚的口中拉出一堆塑膠袋,她表示,大家少用一次性塑膠袋,而且不要亂丟,就不會讓鯨魚誤食。[攝影者:陳秀貴]
圖左 :二年級的宋之妘最喜歡「碳捕快」的體驗遊戲,她童言童語地說:「抓車子很好玩,因為它排放黑煙,會造成空氣污染,要抓它。」她暸解到騎腳踏車或步行上學有助於減少碳排放。[攝影者:吳家山]
圖右 :六年級的鄭縉澤同學(戴淺藍色口罩)表示,從生活中少用一次性物品,多用可重複的物品,垃圾就會減少,就能減少地球暖化。[攝影者:盧碧芳]
圖左 :六年級的彭宥恩(左)在「綠色旅行」學習到出門旅行,要帶環保袋、餐具、拖鞋、生活用品,減少生活垃圾。謝嘉和(中)在「碳真多早餐店」學習到少吃肉是減少碳排放最快的方式,不但健康也最環保。[攝影者:藍明姮]
圖右 :桃園區慈濟志工在「鯨魚的眼淚」首次以小鯨魚展示,參與小鯨魚製作的志工廖文浩表示:之前的大鯨魚使用八百六十個寶特瓶製做,因體積過大,搬運不便。因此,團隊決定縮小尺寸,重新設計這隻二百二十六個寶特瓶製成的小鯨魚,搬運輕鬆且功能性不變。[攝影者:盧碧芳]
圖左 :導覽志工沈萬汀(戴藍帽者)和游素美(左一)夫妻檔,以前在陽明國小服務時,因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進校園,對於慈濟的環保理念深感認同,因此退休後也投入導覽志工行列。游素美說:「善的循環對於社會是蠻需要的,希望透過我們小小的力量回饋社會。」[攝影者:盧碧芳]
資料來源:慈濟全球社區網
每日辦公時數不超過12小時,每月延長辦公時數不超過60小時。
EAP(員工協助方案)協助解決同仁影響工作效能相關問題。
桃園市線上申辦整合系統
桃園市國民中小學戶外教育資源整合網
富富 · 小山岡-創生基地
富岡生活富岡燈
富岡鐵道藝術節(facebook)
2022富岡鐵道藝術節YouTube
微笑台灣:富岡老街